
战秀梅,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120号,110866
电话: 024-88487155;QQ:1971567191
E-mail:xiumeizhan@163.com
招生专业:植物营养学,学硕;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硕
●学习和工作经历
1993.09 – 1997.07沈阳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本科生
1997.09 – 2000.07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3.09–2006.12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0.7至今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
●教育教学
先后主讲本科课程《植物营养与施肥》、《植物营养诊断》、《土壤肥料学》;指导《作物施肥法实习Ⅰ》、《作物施肥法实习Ⅱ》、《土壤肥料学教学实习》;主讲研究生课程《肥料资源与养分综合管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推广(案例)》;参加讲授研究生课程《植物营养与施肥专题》。
●研究兴趣
专业为植物营养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营养与土壤肥力、新型肥料与现代施肥技术。现阶段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基于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生物炭及炭基肥等长期定位试验,开展生物炭等不同有机物料培肥改土机理及科学农用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基于保护性耕作及水肥一体化定位试验,开展土壤培肥、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通过多年肥料效应与施肥技术田间试验,开展不同类型缓/控释肥料的高产高效机理及施肥技术研究。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1.连续多年施用生物炭对棕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01-2015.12,已结题
2.辽南玉米秸秆还田地力保育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018.07-2021.06,已结题
3.辽宁省玉米水稻高效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2015.04-2019.12,已结题
4.平原区玉米水肥资源精准调控与与地上-地下联动互促产效双增技术(2024YFD1501703-02),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2024.12-2027.11,在研
5.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机制(LJKZ0664),辽宁省教育厅面上(青年)项目,2021.09-2024.08,已结题
6.辽阳县第三次土壤普查表层采样,辽阳县农业农村局,横向国家级项目,2023.08-2025.11,在研
7.宏伟区第三次土壤普查表层采样,宏伟区农业农村局,横向市级课题,2024.02-2025.11,在研
8.于洪区光辉街道葡萄产业科技特派团,沈阳市农村科技特派团项目,2021.08-2023.07,已结题
9.营口市西市盐碱地肥力提升科技特派团,营口市农村科技特派团项目,2023.11-2025.05,在研
10.一种新型功能肥料的高效施用技术,营口东盛实业有限公司,2024-2025,横向课题,在研
11.镁合金参与利用空气氮还原测试研究,中国医科大学,2024-2025,横向市级课题,在研
12.辽宁省春玉米高产高效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子课题,2009.01-2011.12,已结题
13.连续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供应与春玉米养分吸收的协同效应研究,农业部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2014.10-2016.09,已结题
14.氮肥运筹及种植密度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及土壤供肥规律的影响,农业部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2012.05-2013.10,已结题
15.辽宁中部主要玉米产区土壤磷素营养诊断指标的研究,沈阳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04.01-2005.12,已结题
●代表性学术论文(通讯或第一作者)
1. Biochar‑induced changes in the soil diazotroph community abundance and structure in a peanut feld trial. Biochar, 2022,4:26 . SCI收录,一区,IF=13.1
2. Effects of different return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decomposer on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components of straw and soil fertility. Scientific Reports,2021(11), 15495:1-10. SCI收录,一区,IF=5.133
3. Improvement of Active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and Soil Quality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Deep Tillage and No-Tillage Straw Returning Mode. Agronomy Basel,2023(13): 2398. SCI收录,一区,IF= 4.0
4. Stabilization of soil aggregate and organic matter under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organic resources and biochar-based compound fertilizer.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20(20):3633-3643. SCI收录,二区,IF=2.998
5. Slow-release nitrogen fertiliser suitable for one-time fertilisation of spring maize in Northeast China. Plant, Soil and Environment, 2021,67,(3): 164-172. SCI收录,二区,IF=2.2
6.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Humus Characteristics: Response and Evolution to Long-Term Direct/Carbonized Straw Return to Field,AGRONOMY,2024,14(10): 2400,SCI,一区,IF=3.7,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7. Effects of Straw Addition on Soil Priming Effects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and Straw Return Modes,PLANTS,2024,13, 3188,SCI,一区,IF=4.4,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8.生物炭及炭基肥改良棕壤理化性状及提高花生产量的作用.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21(6):1633-1641.
9.包膜尿素不同配比减施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及玉米氮素吸收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19,52(10):1733-1745.
10.稳定性氮肥减施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及土壤无机氮供应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0, 26(7): 1216–1225.
11.生物炭及炭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18,51(10):1920-1930.
12.生物炭提高花生干物质与养分利用的优势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8,24(2):444-453.
13.不同施肥方式对春玉米产量、效益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17(4): 861-868.
14.耕作及秸秆还田对辽南地区土壤水分及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7,48(6):641-647.
15.深耕及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花后碳氮积累及根系特征的影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2, 43(4): 461-466.
16.不同施肥处理对春玉米氮素累积特性的影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1(5): 545-549.
17.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华北农学报, 2014, 29(3): 204-209.
18.生物炭及炭基肥对棕壤持水能力的影响,水土保持研究, 2017, 24(1): 115-121.
19.连续6年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对棕壤生物活性的影响,华北农学报, 2016, 31(3):225-232.
20.辅酶Q10抗氧化性及应用研究进展.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5,36(19):188-190.
●科研奖励与成果
【科研奖励】
1.东北平原玉米水稻高效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21.12,排名第三
2.基于养分源库关系的玉米轻简高效精准施肥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辽宁省农业科技贡献二等奖,2024,排名第2
3.花生中低产田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辽宁省农业科技贡献二等奖,2023,排名第5
【行业领域新技术】
3.玉米一次性施肥技术,辽宁省土壤肥料领域科技新成果,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2020年,排名第一
4.秸秆炭化条施技术,辽宁省土壤肥料领域科技新成果,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2021年,排名第八
【发明专利】
5.一种花生耐冷专用叶面肥及其施用方法,ZL201210041931.7,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14年4月,排名第6
6.一种生物炭土壤改良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ZL201811480414.3,授权发明专利,2021年12月,排名第8
【主编专著】
7.战秀梅,韩晓日.秸秆及其炭化还田技术和对土壤的培肥机理,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03
【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8.生物质腐植酸有机肥料,HG/T 6082-2022,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2023年4月1日实施,排名第8
9.玉米田土壤肥力培育机械化技术规程,DB21/T 3211-2019,辽宁省地方标准,2020年1月20日实施,排名第5
●教学工作
【课程建设】
1.植物营养与施肥,辽宁省线下一流本科课,2022年,课程负责人
2.植物营养与施肥,校级线下一流本科课,2021年,课程负责人
3.植物营养与施肥,校级精品课,2018年,课程负责人
4.土壤肥料学,校级线下一流本科课,2022年,2/5
5.土壤肥料学Ⅰ,校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2022年,4/5
【教学研究与改革】
1.新农科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植物营养与肥料”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校级教学研究立项,2022年,主持
2.基于新型导学关系构建的农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与探索,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4.7-2026.6,主持
3.《土壤肥料学通论》肥料学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校级教学研究立项,2018年,参加
4.基于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全日制专硕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校级研究生教学研究立项,2021年,参加
5.以“科技小院”为依托的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校级研究生教学研究立项,2021年,参加
6.教改论文:《植物营养与施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农业科技与装备,2022,307(1):79-81.(第一作者)
7.教改论文:“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植物营养与肥料”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农业科技与装备,2023,318(6):131-133.(第一作者)
【教学获奖】
基于全程育人育才的“两机制、三到位、四维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辽宁省教育厅,2022年,6/10
●指导学生
1.沈阳农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李亭亭,2013年
2.第六届中国科学农林集群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陈坤,2021年
3.沈阳农业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一等奖,王雪涛,2013年
4.沈阳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将,段艳丽等,2013年
5.沈阳农业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一等奖,张晋豪,2019年
6.沈阳农业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二等奖,赵智慧,2021年
7.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立项,陈阳玲,2023年
8.沈阳农业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三等奖,陈阳玲,2024年
●主要学术兼职和个人荣誉
1.沈阳市科技评审专家
2.首批畜牧业绿色低碳科技服务专家
3.辽宁省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指导专家
4.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
5.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施肥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
7.沈阳市领军人才(C类)
8.沈阳农业大学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