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规划   >   正文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04-20

一、学科概况

(一)学科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

沈阳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3年开始招收环境保护专科专业,1995年开始招收农业环境保护本科专业,1998年全国专业目录调整后更名为环境工程专业,1999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本科专业,2004年被批准设立环境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设立环境科学本科专业;2010年被批准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现下设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环境化学(自设)3个二级学科。

2.现有的基础和水平

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研究人员18人(含理学院教师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8人,实验师1人;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科研队伍的年龄、职称、专业结构比较合理。经过多年的努力,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学术带头人培养、学术队伍和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依托农业部东北土壤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和辽宁省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试验条件较完善,仪器设备较先进。本学科坚持以满足东北及全国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强化特色与优势。形成了以污染土壤修复为核心,兼顾固体废物资源化、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农村生态建设与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载体。

3.“十二五”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以来,本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博士启动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科研经费总金额为500万元(不含配套经费),近5年来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被SCIEIISTP等收录20余篇,出版教材10余部,共培养120余名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师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环保科技大赛科技理念类二等奖2项,“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1项;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和万人层次各1人。

(二)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领军型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尽管在“十二五”期间,学科队伍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和学缘结构以及职称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人才队伍实力仍然不足,尤其缺少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有很高知名度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背景的领军型人才。目前,仅有2个研究方向有学校批准的学术带头人。部分教师的科研及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知识结构急需更新。

2.学科人员少,师资力量薄弱体量偏小,缺乏支撑本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研究条件。目前本学科共有教师18人,其中13人承担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2个专业240人的本科专业课教学任务,同时承担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化学3个专业的研究生学位课和专业课教学任务;生师比过高,使教师承担了过于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开展。此外,学科还没有省级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办学基础设施、房屋基地和仪器设备等与优势学科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3.学科研究方向特色不突出,既没有形成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也没有实现较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学科群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部分研究方向不够稳定,且存在与其他学科研究方向重叠的问题,学科发展受到限制。

4.科研总体实力不强,研究水平和学术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本学科尚缺少高水平科研项目。对地方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数量较少。科研经费总量、学术论文数量、学术专著、授权专利数量和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偏少,特别是高水平学术论文少。

二、发展思路与建设目标

(一)建设思路

瞄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坚持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并重,进一步凝练特色方向。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打造一流的学术创新队伍,加强科研设施建设,改善人才培养条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把本学科建设成为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学术特色鲜明、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农业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与人才培养载体。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接受毕业生相结合,使学科队伍达到35人;形成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项以上,科研经费达到750万元以上;完成3000平方米生态与环境定位试验基地建设;招收研究生75-100名;发表学术收录论文100篇以上,SCISSCIEICPCI收录20篇以上。

三、建设内容

1.学术方向凝练

根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趋势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高端人才引进和科研团队建设的实际,进一步凝练学术方向。到2020年,将原有的污染土壤修复与利用、环境生态建设与农业减灾、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环境分析化学、生态环境管理与评价、污染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化学8个学术方向进一步凝练为污染土壤修复与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环境化学4个学术方向。

2.学科队伍建设

根据我校人才强校的战略规划,通过引进、培养、补充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拟引进学科带头人1名或学术团队1个,每年接收2-3名教师充实教学科研队伍,每年选送1-2名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或科研院所进修,到2020年学科队伍达到35人。争取建立1个省级学术创新团队。

3.学科条件建设

规划期内建成2-3个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增加学生了解生产中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机会;完成生态与环境定位试验基地的建设任务,发挥长期生态与环境效应观测与定位试验的技术平台作用,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4.人才培养(含本科生)

根据学科建设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分别修订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立本科生和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计划每年培养本科生80-90名、硕士研究生15-20名;发表论文水平明显提升,获得省级优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篇。

5.科学研究

组织各团队成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重点开展以土壤污染修复与利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主的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规划期内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10项以上,科研经费在750万元以上;获国家专利5项以上,发表学术论文100篇以上,其中SCISSCIEICPCIISTP)等收录论文20篇以上。

6.学术交流

不断增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力争每年参加国内学术会议20-30人次;每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10人次;每年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20-25人次;主办学术会议3-5次;引进国际名师3-5人。

7.社会服务

鼓励教师不断深入到社会中去了解和探索解决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模式,不断强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环境监理、有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升教师推动学院和学校十三五建设的能力水平和责任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高水平实现“十三五”建设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撑。

2.制度保障

制定出台一些学科内的规章制度,以促进学科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让青年教师尽早明确研究方向归属,使各个方向均能形成人员梯队;通过整合、归并等方式凝练学科方向。在此基础上,按方向组织力量申报科研课题,在完成科研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强化方向特色。根据各个研究方向人员队伍、科研课题等条件合理分配研究生招生名额,保证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需求。

按照“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项目为纽带、一般培育与重点支持相结合”的思路建立2-3个学术团队。从国内外知名院校或科研机构引进学术团队1个,或学科带头人1名,或学术方向带头人2-3名。对于优秀的青年人才在进行重点培养的同时,让他们担任课题组组长等职务,做到人尽其才。对于出国留学人员,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为其解决困难;对于调入和引进的人才,努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3.资金保障

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增加学科建设的投入。要加速学科的交叉渗透,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形成新兴学科的增长点。开展相关产业的横向联合,积极开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建成2-3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1个生态与环境定位试验基地。

4.其他保障措施

通过强化人才培养、加强科学研究、促进学术交流等措施进一步把学科建设工作做实。

拓宽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校内外优秀本科生报考本学科研究生。要以加强基础理论、基本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为重点,强化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大培养力度。要把研究生作为重要的科研力量,既要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又要瞄准学科前沿,提高发表论文要求,使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与环境工程类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力争增设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进一步扩大学科的社会影响。

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及其重大技术关键,确定学科主攻目标,制订发展战略规划,致力于理论发展、技术突破和学术创新。集中学科综合力量,围绕学科主攻方向,承担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在4个研究方向领域内采取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策略使学科逐步发展壮大,实验室研究条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承担和实施环境科学(尤其是土壤环境科学)领域的重大研究项目以及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交流工作。

5.促进学术交流

实施4个国际合作科研创新计划,争取在前沿研究领域有一定突破,确保学科研究水平得到持续提高。聘请国际名师定期为教师和研究生开展学术讲座和科研指导。平均每季度邀请1-2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学院讲学、访问;主办国际会议1次、国内学术会议1次,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在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影响。

 

Copyright © 2001-2011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东陵路120号 邮编:110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