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规划   >   正文

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建设规划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04-20

1.学科现状

沈阳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前身是该校土壤学和农业化学学科,始建于1952 年,由当时的复旦大学农艺化学系与东北农学院土壤肥料系合并而成。2008年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9 年被辽宁省列为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14年被沈阳农业大学列为四层次学科建设第一层次学科、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建设学科,2017年被辽宁省双一流建设A类学科。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排名第七)。

目前学科有人员81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27人,具有博士学位72人,41人有国外留学经历。学科队伍中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辽宁省优秀专家、兴辽英才计划辽宁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各1人,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人,辽宁特聘教授4人,有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5人、千人层次6人,辽宁省青年科技奖3人,辽宁省创新人才计划2人,教育部、辽宁省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3人,辽宁省农业与资源环境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沈阳市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沈阳市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21人。辽宁省首批科技创新团队1个。

近十年,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农业部产业体系专项及子课题30项,获得省部级及横向课题180余项,年均经费2000万元。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农业部农牧渔丰收二等奖2项、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1项,辽宁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总数1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80余篇,EI 收录论文110余篇,中文核心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10部。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10项。

多年来学科针对东北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特别是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的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于辽宁省各地建立了一批校外教学科研基地,并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和良好的合作关系,系统地开展农业资源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具备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与条件。目前拥有实验室面积5000m2,仪器设备5000多万元;拥有研究生教室和会议室4间(320m2),学习室7间(350m2),满足研究生教学、科研和自学的需求。拥有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东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北玉米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辽宁省高校重大科研平台等科研平台,还拥有棕壤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站(40亩,37年),长期定位覆膜栽培土壤肥力试验站(30亩,31年)、中低产田改良定位试验地(30亩,7年)、田间作业室和定位监测实验室(1500m2)。为推动辽宁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牵头成立辽宁省地力提升与肥料高效利用产学研合作联盟201710月);为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2017年学科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共同成立中美土壤生产力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China-US SPEC中心)2019年牵头与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等国家共同成立“国际黑土研究协作联盟(iRCN-BS)”,构建长期科研与教学合作平台,努力申报国际合作基金。

近年来,学科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与粮食安全工作,承担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县(铁岭县、台安县)和全县滚动推进(铁岭县)项目建设任务;研发的农田地力评价系统、秸秆深还田技术及其配套机械、生物炭炭基专用肥等成果,为辽宁省“沃土工程”、“地力提升”、“测土配方施肥”、“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研发的土—肥—水联合调控技术及设备,较好地满足了当地设施农业生产的技术急需。为政府制定政策及发展战略提供咨询和依据:作为技术支持单位承担全国耕地质量建设立法、东北区及辽宁省耕地质量评价、东北黑土地保护调研等工作,取得的成果获自然资源部主要领导同志批示,被农业部、辽宁省及黑龙江省政府所采纳,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资政建议。服务公共事业:在中国土壤学会的领导下,学科承办的《土壤通报》始终遵从办刊宗旨,刊物质量明显提高,影响因子上升,受到学会领导和同行好评,很好地发挥了应有作用。另外,本学科还承办了土壤发生分类、青年土壤工作者年会等学会专业委员会会议和国际学术会议,社会影响愈来愈大。

目前,学科下设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水资源与农业节水、资源环境微生物学、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7个二级学科,1个博士后流动站。近十年,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200余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000余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700余名;培养国外留学生5名,派往美国和法国进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9名;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EI收录9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400余篇。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

2.优势与不足

1)优势:多年来学科立足东北、面向全国,依托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针对东北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持续系统地开展农业资源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为东北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现已成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科学研究中心和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第三轮和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综合实力排名均为全国高校同类学科第七位,东北高校同类学科第一位。

2)不足: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大。最近两年,按学校要求从中科院以及985211高校等单位引进优秀人才20余人,但与兄弟院校、与兄弟学科相比,人才队伍总量不大、尤其中年人才发展后劲不足。另外,随着全国高层次人才引进形式愈演愈烈,地域和引进经费等限制,导致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不断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难这一限制学科建设、发展的瓶颈始终未能突破。基础研究重点/重大项目不足。由于国家级人才不足,导致主持的基础性研究大项目较少,没有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顶级期刊论文缺乏。

3.建设目标

本学科建设的总体定位是立足东北、面向全国,把本学科建设成为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引领东北地区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技发展,为东北农业土壤、肥料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1)到2022年底,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优势,进一步做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出成果、出人才,快速提升学科综合实力,本学科建设成为东北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研中心和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进入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一流学科行列。学科师资人数达到90人,其中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千人、优青等国家级人才有突破;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有突破,获得的科研经费总数0.8亿元;在《Nature》、《Science》和《Cell》杂志及相应层次子刊上发表论文有突破,被SCI等高水平期刊收录论文300篇,举办国内与国际会议20次,培养研究生850人。对接县域重大项目服务工作不断深入,指导县达到5个。

2)到2025年底,建成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学术特色鲜明、设备条件先进、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一流学科,综合实力居全国高校同类学科前6位(排在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之后),进入全国排名前25%。学科师资人数达到100人,其中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千人、优青等国家级人才1-3人;培养研究生1000人;获批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1-3项,获得的科研经费总数1.4亿元;接县域重大项目服务工作不断深入,指导县达到8个。在《Nature》、《Science》和《Cell》杂志及相应层次子刊上发表论文1-3篇,被SCI等高水平期刊收录论文500篇,举办国内与国际会议30次。

4.建设任务与主要举措

1)重点建设任务

人才培养类:申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国家双万计划建设;

师资队伍类:国家级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学科内部重点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冲击优青;

科学研究类:申报东北地区农田土壤健康与质量提升方面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社会服务类: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与粮食安全相关的三项工作:东北黑土地保护调研成果获自然资源部主要领导同志批示,产生重大影响的资政建议,冲击社会服务类的标志性成果;完成新一轮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县(台安县)项目建设任务;完成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全县滚动推进(铁岭县)项目建设任务;

国际交流与合作类:拟主办或承办第十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球化学国际研讨会;基于“中美土壤生产力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联合申报中美国际合作基金项目。

2)主要举措

在学术队伍建设方面,实行引进与自我培养并举,争取在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上有更大突破,希望在职称评聘制度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促进青年教师快速进步与发展。

在学科方向发展方面,通过人才引进与学术交流,增强学科的动力,提升学科影响力,促进学科协调发展。

在科学研究提升方面,通过走出去战略,与国内外兄弟院校建立好长期合作关系,在提升大项目参与度的基础上,努力申请大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争取获得高层次科技奖励。目前,汪景宽教授已提交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已向会议发起单位(澳大利亚格利菲斯大学环境未来研究中心)提出申请,该中心主任ZhihongXu教授已同意于2020-2021年由本学科在沈阳主办第十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球化学国际研讨会。此外,已与美国田纳西大学达成共同申报国际合作基金项目的意向,正常筹划项目书的撰写。

Copyright © 2001-2011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东陵路120号 邮编:110866